中風了手無力,適合使用鏡像手?能幫助恢復哪些功能?

2022/05/10

圖文引用自:Yahoo!新聞

鏡像手(MirrorHand),是從神經科學理論出發所發明的上肢外骨骼機器人,國內各大醫院已經多有引進,雖然常常用英文名字稱呼它,在其他國家也開始可以看的到,但其實這是台灣復健醫學工程的結晶,筆者正是鏡像手的開發醫師。

復健科醫師和團隊們觀察無數個中風病人的恢復,發現大多數的病人,上肢都恢復得比下肢慢,很多病人都已經從不能走練到能走了,但手的動作還是比較少,這讓我們萌生了開發鏡像手的想法,為的就是要給病人一個手功能恢復機會。

中風了,家人心急如焚,都希望可以在復健的黃金期給病人最好的治療,在鏡像手入列成為治療選項之後,我們就更需要知道,你的家人是否合適於鏡像手? 是否你的家人能讓鏡像手機器人復健發揮療效?

什麼是鏡像手(上肢外骨骼機器人)?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鏡像手設計的精妙。這一切要從中風後的大腦功能失衡開始說起。中風後,中風側的大腦功能低下,而健康側之大腦功能正常,在這種情況下,健康側的大腦竟然會去抑制中風側的大腦功能,讓中風側大腦處於更低下的狀態而無法恢復活性,如此惡性循環,導致肢體的功能恢復甚為緩慢。

幸運的是,神經科學已經證實,當我們兩側手同時做一樣的動作時,又稱為雙側治療(bimanual therapy),則可減少這種健康側對中風側的腦功能抑制,從而喚醒大腦,進而增加大腦的可塑性。使用鏡像手復健時,當健側手開始動作,另一側則會經由外骨骼機器人的帶動,讓中風的患側手也做出一模一樣的動作,輕輕鬆鬆的做到了雙側治療。

 

提供相關智權新聞
若您有智權相關新聞,也歡迎透過email連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