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發明競賽奪魁 高科大創創中心永續環保瓶蓋超吸睛

以生物友善出發的創新概念,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創新創業教育中心師生合力開發可被消化、寄居蟹可居住的寶特瓶蓋,在國際發明競賽一炮而紅,拿下第一名的佳績。(圖片/高科大提供)

2022/09/02

圖文引用自:中時電子報

環保趨勢已經從消費端延伸到製造端,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創新創業教育中心在跨領域實務專題課程發展出創新的可分解寶特瓶蓋,日前已橫掃亞洲最大的韓國釜山設計競賽 (獲得第三名)、韓國WiC世界創新發明大賽 (獲得第一名),更是WiC展上今年最吸睛的作品;近期設計作品將進軍臺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James Dyson設計競賽。

高科大創創中心指導老師陳建志解釋,這一項發明其實包含二個層面的思考,除了透過「可分解塑膠」來進行環境保護外,高科大的創新團隊更進一步發想的是「要能對生物無害」,因此即使寶特瓶蓋未回收,被鳥類或魚類誤食時,也應該要能被動物消化,以免造成動物死亡;另外,沒有被誤食卻沖刷沉積在沙灘上的瓶蓋,要能夠成為寄居蟹能住的家。

成本低廉的塑膠製品,在減塑風潮下並不可能完全被放棄,然而寶特瓶蓋與瓶身的材質並不同。事實上,寶特瓶身的材質PET回收後製作功能性織品 (環保紗、環保球衣,這樣的流程也簡稱Bottle to Fiber), 早已成為台灣紡織業者的另類台灣之光,在國內的回收情形也相當的好;相反的PP材質的瓶蓋卻經常因為體積小、重量輕,落到回收流程外,多數流入海洋,海洋魚類、鳥類成為受害者的新聞也經常登上媒體版面,因此過去曾經有過「讓瓶蓋與瓶身無法分離」的研發專利,間接強化瓶蓋一併被回收的設計。

高科大此次參展的作品,已進一步跨過回收的概念,而朝向「漂流在外」的瓶蓋如何成為生物友善的物品來做創意發展。陳建志表示,學生在課堂上重新提起寶特瓶蓋的創意,點燃起他過去曾經思考過的議題,因此從第一步概念階段「創意與創新」課程出發,在概念成形後,他輔導學生繼續深化,在第二階段的「跨領域實務專題」課程裡,集結電子系、資管系、工設系同學共同發展出此次參賽的作品。在寄居蟹可以居住的部分,瓶蓋結構經過特別設計可讓寄居蟹鑽入,在外觀上俏皮的螺旋巧思也宣告作品的生物友善特性;另外在材料方面,則是取材麵粉、食用蠟等可被消化材料來做實驗,陳建志強調目的就是希望「萬一被誤食,至少是可被消化的」。

提供相關智權新聞
若您有智權相關新聞,也歡迎透過email連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