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2/14
圖文引用自:yahoo
1. AI創作可分為2大類:(1)人類可以對AI創作加以控制或參與的弱AI(Weak AI) (2)人類無法對AI創作加以控制或參與的強AI (Strong AI)。
2. 現行法律中,AI創作若有人類參與,可歸屬於以AI為工具的創作人;相反的,如果是AI自行獨立創作,並無人類參與,就無法成為《智財法》保護標的。
3. 2022年8月台灣最高行政法院做出對AI創作的判決,發明人必為自然人。
4. 現行法律條文中對於AI自行創作並不受著作權保護,但隨著AI蓬勃發展,各國已就此爭議開始研擬對策。
【文/馮震宇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Gettyimages】
人工智慧(又稱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一詞,在現代高科技發展領域中,人工智慧長期獲得各方關注並對各產業產生深遠影響。不論從新聞娛樂到國家安全;或是從下圍棋、打電玩;到侵權、變臉(Deep Fake)、侵害隱私、歧視等問題,AI涉及了社會、法律與倫理等方方面面,而其中AI與藝術創作的相遇,更屢屢碰撞出絢麗的火花,也凸顯目前法制之不足。
科學家早從1970年代就開始積極運用AI進行創作,包括2016年由荷蘭藝術界和電腦技術專家組成的團隊,利用電腦分析了17世紀知名荷蘭藝術家林布蘭(Rembrandt)的數千幅作品,進而運用AI繪出1幅名為「下一個林布蘭」(The Next Rembrandt)的肖像畫作,模糊了藝術與技術的界線。2016年日本,由AI編寫的短篇小說也獲得日本國家文學獎二等獎。至於Google旗下的AI公司DeepMind則開發了可透過單純聽取錄音就能自行生成音樂的AI系統,而利用AI寫詩、編輯照片甚至創作音樂劇也層出不窮,凸顯AI在文學藝術創作的潛能。
AI超越工具 藝術、文章自動產出
早期多數由AI產生的藝術創作仍依賴程式設計師的創造性設計與輸入,因此AI只是一種工具,就像畫家所運用的畫筆或畫布一樣。但是隨著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ML)、深度學習與大數據等技術的出現,各種AI的應用,例如:Google翻譯、YouTube自動字幕、自駕系統等也逐漸走入大眾。
現今的AI系統更進一步,可在沒有人類參與(如輸入指令)或控制的情況下進行自主學習,自行進行創作,也進一步模糊了藝術與技術、甚至《智慧財產權法》的邊界。例如:現今的AI技術可以做到以自然語言(如文字或語音)輸入,自動生成報告、文章、圖像、短片或影片,甚至還可進行後製。
新創公司Genei所推出的AI系統,可自動根據使用者輸入的關鍵字進行相關文獻的搜尋、摘要,甚至還可幫助使用者產出所需要的文章及報告等著作。而DALL.E、DALL.E2、Midjourney、Craiyon、與Stable Diffusion等文字轉圖像(Text-to-image)AI系統,則更進一步將文字述與圖像結合,使用者只要輸入所想圖像的相關描述,AI就可創作出想要的圖像。
2022年8月美國科羅拉多州舉辦的年度藝術大賽,在「數位藝術」項目中,由遊戲設計師Jason Allen所創作的畫作「太空歌劇院 」《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就奪下頭獎。
而該畫作是他利用Midjourney AI系統輸入想要呈現的畫面後,從Midjourney產生約900幅圖片中所選的3幅之一,而後再運用Giga Pixel AI軟體強化其畫面效果後,就完成得獎著作。
而龍頭的科技公司則更進一步推出文字轉影片(Text-to-video)的AI系統。例如:Meta首先在2022年推出Make-A-Video,使用者只要輸入文字就能自動生成5秒鐘的短片。不讓Meta專美於前,Google隨後也推出AI影片生成系統Imagen Video與Phenaki,前者僅能生成數秒的影片,但後者卻可以將較詳細的指示轉化為 2 分鐘以上的影片。
AI 創作爭議 受保護嗎?權力歸屬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