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研發「埃秒極紫外脈衝光」 再快電子都能捕捉

清大成功研發能捕捉電子在奈米世界動態的「埃秒極紫外脈衝光」。圖片來源:清大官網

2023/02/15

圖文引用自:1111

國立清華大學研究團隊日前成功研發「埃秒極紫外脈衝光」,再快速的電子都能捕捉,還可進一步應用於電晶體及記憶體的設計改良,大幅提升電腦及通訊速度,該研究成果已登上著名國際頂尖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也已申請美國、歐洲及台灣專利。

清大表示,由於電子非常小,且移動速度非常快,要看清電子在奈米世界的動態,可說是十分困難,但「埃秒極紫外脈衝光」可捕捉小至5奈米的物質,在埃秒(10的負18次方秒)速率快速移動的清晰影像,且能精確拍下電子的運動,彷彿就像一台「奈米照相機」。

清大指出,奈米世界的照相機,得同時兼具針對極微小物質的「空間解析能力」,及對運動速度極快的「時間解析能力」,而清大電機系副教授陳明彰,及核工所副教授林明緯所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高效率脈衝壓縮技術,更為全世界首個將摻鐿雷射壓縮到3000埃秒的團隊,將此光源聚焦到惰性氣體,進而產生僅有290埃秒的極紫外脈衝光。

陳明彰觀察,在提升「空間解析度」方面,光的波長愈短,愈能看到微小的物質。一般可見光的波長介於400至760奈米,其中波長最短的紫光約400奈米,「而肉眼不可見的極紫外光波長約10奈米,空間解析度最佳。」

提供相關智權新聞
若您有智權相關新聞,也歡迎透過email連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