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良好的專利策略?專利營運的新觀念和新指標

專利需有品質與價值,才能體現高毛利率、高市占率、貨幣化率等技術與市場價值。圖/freepik

2023/02/24

圖文引用自:工商時報

承前述所言,專利營運的新觀念、指標必須要加速普及。不論是哪一種經營管理者,任務皆是輔助執行長(CEO)擘劃方向與策略,評量組織經營績效,並根據策略執行業務,確保公司的商業目標一致。而專利的資訊與情報如何讓 CEO了解如何評斷公司經營成效?什麼是良好的專利策略?怎樣才是好的專利經營績效?還是必須要先在各個經營管理者中建立必要的觀念,才能實現效益。要想達到前面的效益,以下三種觀念,對於經營管理者都是首先要建立的:

新觀念

1.以「專利品質與價值」取代「專利數量」:

專利需有品質與價值,才能體現高毛利率、高市占率、貨幣化率等技術與市場價值,而無需聚焦於專利數量。因為即使佈局相當數量的專利,但專利沒有品質,也就沒有價值可言;反之,縱使專利有價值卻沒有品質,該專利也將被潛在貨幣化對象提起無效或不侵權訴訟。因是,用此新指標,就可解釋為何大部分權利人若以數量為指標營運專利,要享有高毛利率、高市占率,或享有來自專利交易的貨幣化效益,是難以實現的。

過去主要是權利人基於數量並依賴因人而異的主觀各自表述專利績效,但現在有許多開創性的工具可根據各國專利實務,建構「專利有品質才會有價值與價格」的新原理,發展人工智慧和優質資料,可客觀透析所有權利人的專利品質與價值等級以及提供影響專利品質的微觀分析。若採用專利的「品質、價值」,即可以比較並探究自己和競爭者的專利業務成效,進而採取新方法、工具及巨量資料革新專利營運模式,而無需再虛擲資源用專利數量襯托門面,畢竟沒有品質與價值的專利只是紙老虎,當然保護不了自己,也難有市場和技術地位。

2.以「專利風險可預測控管」取代「專利風險不可測」:

如前所述,亞洲企業的開發多屬於產品發展與工程性質,少有基礎研究(Basic Research)與應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而學研機構雖有基礎與應用研究。但因週期短、預算低、延續性不足等因素,導致前瞻研究難有破壞式創新成果及優質專利組合來驅動創業並支持產業。這些情況導致企業近40年來持續在主要國家被告侵害他人專利、被追索鉅額權利金、被迫和解支付買路錢甚至被迫放棄產品與市場。

如今拜賜巨量資料、演算法和雲端協作平台,企業均可於雲端平台建構特定產業的技術結構、產品結構及應用結構,持續監測控管來自第三方的專利風險威脅。採用此新方法,即可及時採取法律、技術及商業手段因應專利風險,進而減免高額律師費、賠償金及權利金,同時無需投入龐大資源應付專利訴訟,也不會搞得人仰馬翻。

3.以「專利生命週期為基礎的專利組合管理」取代「隨機的專利申請」:

全球大多數權利人的傳統專利佈局方式比較像是隨機式、個案式的一件件專利申請來堆砌專利資產。沒有整體性的規劃,導致專利的品質、價值不良、商品競爭力低以及專利貨幣化效益不彰。美其名為專利佈局,實質上比較像是「不連續的隨機個案」,無法體現與產品結構、技術結構、應用結構等實際公司營運之間的關聯,也難以與競爭者比較並評量,更遑論管理費用與效益。其結果就是花了錢,卻未能帶來專利投資效益。

提供相關智權新聞
若您有智權相關新聞,也歡迎透過email連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