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4/12
圖文引用自:commonhealth
台北科技大學榮譽教授林宏裕2010年確診巴金森氏症後,以7年時間研發出新療法,不但讓自己擺脫輪椅,在衛福部雙和醫院的臨床試驗中,也為17名患者改善運動障礙問題,驗證新療法有效。
4月11日是世界巴金森氏症日,林宏裕與雙和醫院今天召開記者會公布巴金森氏症治療上的新突破。林宏裕研發的新治療方法,是以低能量近紅外線活化大腦細胞粒腺體,並補充氫水避免細胞被過度破壞而老化,包括他自己,已助18名患者告別行動不便。相關成果已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Medicine》,為巴金森氏症的治療帶來新希望。
現年74歲的林宏裕有「台灣愛迪生」之稱,從就讀北科大的前身台北工專即研發不斷,迄今累積數十項發明與專利,是台灣唯一3度獲得中山技術發明獎的獲獎者,名利雙收的他投身公益50年,累積捐款約7億元之多,曾登上《富士比》(Forbes)雜誌的亞洲慈善英雄排行榜。
2010年、林宏裕在61歲時確診罹患巴金森氏症,藥物蜜月期過後,林宏裕跟許多病患一樣,因症狀加據、藥效減退,只好藥愈吃愈多,副作用漸漸增加,出現嚴重行動障礙,也因體內多巴胺濃度波動大,在路上行走時出現身體突然動彈不得被「凍住」的危險情況,為了安全他才開始以輪椅代步。
但林宏裕不想餘生都被巴金森氏症困住,「我想要救自己!如果自己不能動,一定要依靠別人來幫忙推輪椅的生活很痛苦,想做什麼都不能做。」於是他開始跨領域投入巴金森氏症的治療研究。
他拿出發明家的精神,屢敗屢戰,終於在2016年底研發出透過低能量近紅外線光療(PBM)活化已受損的細胞,同時補充氫水以避免細胞被過度破壞而老化,從根本解決了多巴胺神經元障礙問題。林宏裕成為自己新發明的第一個受試者,治療4天就擺脫輪椅、站立,快走與慢跑都不是問題,在治療半年後,重回喜愛的國標舞舞台。 今天他在妻子廖非非陪伴下,站上講台介紹自己的研發成果。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顧問醫師胡朝榮說,巴金森氏症是神經退化性疾病,大腦黑質組織中的神經細胞受損,導致負責神經傳導的多巴胺分泌減少,當體內的多巴胺濃度低於正常值的50%,即可能引發運動障礙。
巴金森氏症好發於50~60歲,但並非高齡專屬,40歲以下也可能罹病,全台目前已有近8萬名患者。這個疾病的症狀以動作功能障礙為主,比如四肢不由自主顫抖、肌肉僵直、動作變慢、平衡感變差容易跌倒等。病程依症狀輕重分5期,初期症狀不易察覺,多數患者確診時已落在中晚期,嚴重的巴金森氏症可能導致失智、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