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搶進藝術領域 引發著作權爭議

2023/04/14

圖文引用自:yahoo

金曲歌后陳珊妮3月推出新作,歌曲中描繪如何學習愛情,而整張單曲其實都是AI生成。

歌手陳珊妮表示,「這應該是全世界第一個唱到這麼擬真,沒有任何人可以聽出來的程度,還有我自己的影像,我的確是會抖一下。」

用歌手的音樂資料,訓練歌唱技巧,再由陳珊妮調整、製作,單曲推出後引發音樂圈討論。

不過,生成式AI除了唱歌之外,應用在「聲音」還有另一種常見模式。

AI生成語音:「注意看,這個男人太狠了。」

把故事內容打好,挑選適合人聲,AI語音產生器就能口述這段文字。

AI技術發展,為音樂、文字和繪畫等藝術領域投下震撼彈。

在亞馬遜平台,已經有超過200本書,是由AI編寫、繪製。至於在日本,還有作家用AI在6個星期內完成100多頁的漫畫。

AI漫畫家Rootport表示,「人工不管怎麼快速,要畫出一張彩色完稿都要一天時間,但AI只需要一分鐘就能出稿。」

但是當AI牽涉到藝術,爭議事件也不斷出現。政大法學院暨商學院合聘教授馮震宇指出,「2023年是AI訴訟的元年,大家很關注,然後就會產生權利義務的問題。」

美國加州有藝術家在3月向AI繪圖公司提告,他們認為自己的作品沒有事先徵得同意,就被拿來訓練AI。

控告AI繪圖藝術家歐蒂斯表示,「例如模型,這些資料集用來生成AI模型使用,他們還利用我們的全名來生成圖像。」

AI發展衍生智慧財產權、著作權等討論。從著作權法來看,目的是保障著作「人」的著作權益,這也代表重點是保護人類創意,而不是機器。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著作權組副組長洪盛毅指出,「我們《著作權法》保護的著作,一定是人類精神的創作,純粹由AI產生的這個畫,它還是屬於沒有著作權的,前期的訓練過程,它一定會大量用到別人的著作,可能涉及到著作權的利用。」

至於人類下指令,由AI生成的創作,著作權歸屬如何認定,有學者認為,關鍵在於人類參與創作的程度。

政大法學院暨商學院合聘教授馮震宇指出,「生成式AI那麼厲害,它還是要使用者去輸入指令,AI是不是可以取得權利義務的主體,它是不是符合著作權保護的要件,才能受保護,這兩個符合以後 才會有侵權的問題。」

伴隨AI技術成長,陸續出現相關訴訟案,不只引發國際關注,有沒有必要立法或修法管制,也成為討論焦點。

政大法學院暨商學院合聘教授馮震宇再指出,「國外的部分,大概侵權的部分民事的責任,台灣是民事以外,還有刑責,茲事體大,對於AI生成的著作,到底要不要進行修法或立法,這個是更應該慎重。」

提供相關智權新聞
若您有智權相關新聞,也歡迎透過email連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