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財産權創造與科技創新相融並進

2023/07/26

圖文引用自:新華網

智慧財産權創造與科技創新相融並進

  ——深圳積極運用高價值專利助力高品質發展

當前,以5G、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領域、新業態正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也給智慧財産權保護帶來新挑戰,提出新課題,包括如何快速完善對新技術和新産品的保護;如何迅速轉化創新成果;如何在數字化背景下,在全球范圍內更便利申請智慧財産權,有效解決爭端等。

作為首批國家智慧財産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和我國智慧財産權大市,為保護好智慧財産權這一創新發展的制度基石,深圳用一係列探索讓高價值專利的創造和運用為高品質發展注入了動能。

  讓海量智慧財産權“動”起來

專利産業化率,直觀體現了將專利轉化為現實生産力、支撐經濟發展的能力。2022年,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産業化率達36.7%,創近5年新高。如何讓更多創新成果通過智慧財産權轉化運用獲得實際價值,一直是企業和政府共同關注的焦點。

“創新的思維、技術和解決方案,以及通力合作,對于我們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氣候變化、地緣政治緊張和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等一係列挑戰至關重要。為了應對全球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我們需要強有力的政策和框架來構建繁榮的創新生態。”近日,在“跨越創新邊界——2023創新和智慧財産權論壇”上,國際電信聯盟副秘書長托馬斯·拉馬瑙斯卡斯表示。

而在金杜律師事務所全球主席王俊峰看來,推動智慧財産權有效運用,需要市場化專業資源與服務的支撐,需要不斷促進智慧財産權與産業需求緊密結合、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也因此,進一步完善智慧財産權運營服務體係,“推進智慧財産權運營供需對接”的意義更加凸顯。

據了解,近年來,為了創建科學規范、運作有效的智慧財産權保護法規政策體係,深圳出臺實施《深圳市智慧財産權保護和運用“十四五”規劃》《深圳市國家智慧財産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工作方案(2022—2025)》《加強數字經濟智慧財産權司法保護的實施意見》等近30項智慧財産權保護規章制度,並在《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中創新提出智慧財産權價值評估、資本化、證券化等創新舉措,進一步完善智慧財産權全鏈條管理體系,為智慧財産權的産業化利用夯實了寬闊的道路。

  讓企業創新才華“活”起來

作為5G的增強和演進,5.5G技術正在跨越連接的邊界——從支撐萬物互聯到使能萬物智聯,5.5G可以實現人聯、物聯、車聯的多感官、沉浸式、超現實體驗。而全行業正在積極探索5.5G各項關鍵技術能力的研發和驗證,包括實現萬兆下行的超大規模天線陣列技術、兌現千兆上行能力的靈活頻譜接入技術,以及開啟千億物聯的無源物聯技術……記者了解到,這正是眾多企業基于華為以專利方式分享的創新成果而打造的5.5G創新“生態圈”。

“尊重和保護智慧財産權,促進技術的合理保護和分享,千行百業才能共同促進産業發展。”華為首席法務官宋柳平表示,截至2022年底,華為在全球共持有超過12萬項有效授權專利,包括在中國、歐洲分別持有4萬多項專利,在美國持有2.2萬多項專利。2022年,華為專利許可收入約5.6億美元,這些許可收入被再次投入6G、WiFi-7等相關的下一代標準技術研究中。

“盡管許可收入目前只佔我們研發支出的一小部分,但這已表明我們的創新得到了行業參與者的認可,已經形成了有效的‘投入—回報—再投入’創新正迴圈。”華為法務部副總裁、重大項目部部長沈弘飛説,“這就是我們對如何以創新正迴圈促進整個産業持續創新和共同創新的認識。”

深圳眾多企業紛紛走上創新之路。截至2023年5月,深圳發明專利有效量26.42萬件,約佔全國總量7.33%;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49.6件,約為全國平均水準的5.9倍;每萬人口高價值專利擁有量達82.64件。

  讓全球創新成果“用”起來

“智慧財産權是保護新技術創新發展的主要動力,可幫助全球的企業、創新者和創造者釋放有形價值。但是,新技術如人工智慧、元宇宙、生物列印、無人駕駛等也增加了智慧財産權保護的復雜性。智慧財産權必須被更廣大的人群理解和使用,而不是掌握在一小批專業人士手中。”在7月20日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第二屆創新與智慧財産權保護會議上,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助理總幹事夏目健一郎的發言引發了人們對于專利保護和知識壁壘的深思。

提供相關官方智權
若您查覺官方智權訊息有誤,也請不吝透過email連繫我們。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