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0/13
圖文引用自:yahoo
腎功能衰竭的患者需要定期透析,也就是俗稱的「洗腎」,據統計,台灣有近10萬名洗腎人口,這是個巨大的醫療問題。現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團隊,剛剛展示了一種人工腎臟,它可以植入身體裡,與患者共存,也不需要更換電池,相當理想。
新阿特拉斯(New Atlas)報導,腎臟是人體器官的過濾工廠,過濾血液中的毒素和廢物,同時也調節血壓、電解質濃度和其他體液。因此,一但發生腎衰竭時,對患者是個漫長的健康負擔,洗腎成了長期的麻煩,既費時又不太舒服。雖然換腎也是一樣,但是伴隨著長期服用免疫抑製藥物,來預防排斥反應的危險副作用。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腎臟研究團隊,利用新一代的透析模材料,開發了小型透析機,它可以直接植入患者體內,因此可以視為人工腎臟。
該設備由兩個主要部分組成。血液過濾器:由矽半導體膜組成,可以去除血液中的廢物。與此同時,生物反應器還包含人工版本的腎小管細胞,可調節水量、電解質平衡和其他代謝功能。離子交換膜則是保護這些設備免受患者免疫系統的攻擊。
之前的測試已經讓這些部件獨立工作,都表現良好,如今該團隊將所有的零件整合到一個設備中。
生物人工腎會連接到患者體內的兩條主要血管,與主動脈血管相接會獲得要過濾的血液,輸送到儀器內,另一條管路將過濾後的血液輸送到靜脈裡,還有一條以連接到膀胱,在那裡廢液就以尿液的形式累積。
在概念驗證階段時,研究團隊還發現,這顆人工腎臟在普通血壓的推擠下即可自然工作,無需外接泵浦與外部電源,腎小管細胞在整個測試過程中,都能持續繼續發揮作用。
台灣有完備的醫療體系、資通訊、精密機械等產業優勢,經濟部技術處金屬中心副執行長林志隆認為這些都有助台廠打世界盃,有別於過去台灣醫材業大多是靠幫國際大廠代工、或是掌握製造的專利技術,未來全球生產方式將朝向CDMO(委託開發及製造服務)發展,代工將趨向於大者恆大及高階代工,台廠須善用國際供應鏈拓展市場並加速跨領域整合。
林志隆指出,各式各樣的手術輔助系統主要目的是快速幫助醫師跨過手術技巧的門檻,一位優秀的外科醫師必須同時具備3個要件,分別是專業知識、手術技巧、經驗累積,可見培養、成熟的過程並不容易,以打骨釘為例,依據不同國家不同論文所得統計的數據顯示,臨床醫師在X光影像輔助下,施打的準確率約為80%到85%之間,而手術機器人在當今全球醫療人力資源持續匱乏的情況下,能為每一台手術帶來穩定可靠的治療量能。
炳碩生醫執行長莊學誠也表示,80%的醫學院學生不適合走上外科,因為手眼協調、手部精細動作的能力無法達到手術要求,足見培養一個優秀的外科醫師有多麼困難。而萬芳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陳敏弘也表示,脊椎手術最重要的是精準度,雖然手術機器人當道,但國內外有些研究論文認為有經驗的醫師比機器人表現還好,機器人開刀目前最大好處是靠影像圖資導航、不用在術中照X光,不但保護病人、尤其能大量降低醫師的X光曝露量,未來隨著脊椎手術機器人的功能擴大及法規鬆綁,如果能運用在椎間盤突出等減壓手術其他適應症時,當年輕醫師在開刀時不確定危險的範圍在哪裡、神經在哪裡,導航機器人能避免年輕醫師在術中發生關鍵失誤,減少年輕醫師的學習曲線。
林志隆向本刊表示,目前台灣專注於脊椎手術相關設備的廠商除了炳碩生醫以外,還包括上市公司鐿鈦科技轉投資的子公司瑞鈦醫療器材,瑞鈦開發的脊椎手術導航系統具有影像建置、即時導航等功能,提高複雜脊椎手術的精準度及安全性,瑞鈦的脊椎導航系統已取得台灣及美國的上市許可,目前北榮、中榮、中國附醫等醫院都已使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