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繪圖時代】創意工作者會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設計師如何培養AI圖像溝通技能?

2023/01/16

圖文引用自:thenewslens

2022年被稱為「AI繪圖元年」。

隨著AI繪圖工具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NovelAI等在2022下半年逐步開放群眾測試,只要輸入幾個關鍵字便能快速產生圖像,人人都能進行創作,AI圖像在台灣網路社群開始流行;而9月初, 傑森.艾倫(Jason Allen)的Midjourney畫作《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獲得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數位藝術類首獎,則是將AI繪圖推向爭端。

當時艾倫高喊:「人工智慧贏了,人類輸了。」許多人的疑問與擔憂是,如果創造性工作也被機器取代,那人類的價值還剩什麼?

如何使用AI繪圖工具?

輸入「/imagine」和提示字(prompt),幾秒內AI就能幫你產出四張圖。聽起來容易,但如果僅止於此,你很有可能會對AI繪圖工具產生的結果感到相當失望。

不同的AI繪圖工具擅長的圖像類型迥異,例如NovelAI擅長二次元,Dall-E較為擬真,而Midjourney最具藝術性,擅長抽象圖像、油畫、動漫和模型等,因此,在創作之前必須先熟悉AI工具的特性,創作結果才比較能符合期待。設計師/AI圖像溝通師林自庠比喻,不同的畫家專業領域不同,若要求一位油畫家完成鉛筆畫,也許不至於無法詮釋,但很可能與期待的品質有所差距,而AI繪畫工具也是如此。

不同的AI繪圖工具對提示字的要求與詮釋也不盡相同。

AI藝術創作者鳥巢說明,由於Midjourney官方期望提示字言簡意賅,因此寫在越前面的提示字越影響圖像生成效果。此外,對比Stable Diffusion能夠接受更精準的提示字,生成的圖像更貼近提示字描述與創作者的需求,使用Midjourney進行創作則較考驗運氣,「所以我們才會自稱『召喚師』,召喚出的結果有點隨機的成分。」

擁有六個月Midjourney使用經驗的玩家李怡志則認為,利用AI工具生成圖像是一個「解構再建構」的過程,使用者將期待的畫面拆解成文字描述,再交給AI進行演算重新組合圖像,考驗使用者與AI「有效溝通」的技巧,「使用者需要知道AI聽得懂什麼、聽不懂什麼,接著再去修改語彙表達給AI。」

因此,「如何撰寫提示字」成為AI圖像創作者、玩家們最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也正是使用AI繪圖工具的專業所在。

觀摩他人的作品、測試提示字效果是AI圖像創作者、玩家們的日常作業;而Midjourney本身的使用介面、AI繪圖工具的官網藝廊、Lexica等提示字網站以及AI圖像創作社群,都是提示字的學習資源。

林自庠表示,平時要保持「玩」的習慣,在大量嘗試的過程中便能漸漸掌握AI工具對提示字的理解程度以及可以設定、調整的幅度。李怡志舉例,在參考、大量測試提示字後發現,若想透過Midjourney生成「人在水中」的圖像,使用「underwater photography」的效果遠比其他提示字效果更好、更穩定。鳥巢則是透露,從接觸AI繪圖工具至今,他每天至少花費10小時進行圖像創作與提示字研究。

不過,現階段AI工具仍各自的弱點與局限。最令Midjourney使用者詬病的是,手部幾乎無法完美成像;而筆者使用Nijijourney則發現,儘管提示字要求二次元女孩子穿著長褲,演算的成品仍然僅能呈現短裙加長襪。

提供相關智權新聞
若您有智權相關新聞,也歡迎透過email連繫。

探索更多來自 華鼎專利商標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