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尊重作品,更想尊重自己的時間」日本Z世代的倍速追劇文化

2023/02/07

圖文引用自:yam

「慢活哲學」是對於當代人們生活步調過於快速的一種自我反省,其主張應放慢腳步、細心體驗每個當下,追求生活與工作的平衡。但是,放慢生活步調這件事,放在時下年輕人追劇的方式,似乎一點也不適用。

從1.5倍速到2倍速,近幾年愈來愈多人習慣調整影片播放速度,「快速追劇」已逐漸成為一種「常態」:單集45分鐘的影集,透過倍速觀看,同樣時間便能看更快、看更多(集)。對於習慣使用倍速看劇的人來說,無疑是省下最多時間成本的發明。

在日本,「倍速播放」功能已成為15到24歲Z世代追劇的必備神器,面對人手一台手機、資訊量過大、線上串流百花齊放的時代,倍速播放功能似乎已成了必要之「惡」。

發明倍速的始作俑者是誰?

2010年,YouTube首次推出倍速功能,提供使用者可以將影片加快1.25、1.5或2倍速觀看影片。根據2022年6月YouTube的調查,1.5倍速是最受歡迎的選項,其次是2倍速播放,如果使用者每天使用更快的速度播放,等於平均省下至少900年的時間。

一旦人們養成養成倍速播放的習慣,便很難回到原本正常的觀看速度。可調節影片速度的Goole Chrome擴充功能Video Speed Controller的官方聲明:「倍速播放可以幫助更多人保持專注,使用者很快就可以習慣用2倍的速度觀看。」目前,該功能的累積下載量已超過200萬人次。

2019年,串流平台Netflix宣布將正式啟用倍速功能,毫無意外地,引發了許多影視創作者的不滿,紛紛跳出來指責:「這就像是觀眾坐在電影院,對導演和演員大喊『快一點』一樣,不僅粗魯也毫無尊重。」

雖然在此之前,能夠調整影片速度的瀏覽器擴充功能已經出現,但Netflix的跟進勢必會讓「倍速文化」變得更加普遍。

來到日本,「倍速播放」也在近幾年開始普及,包括日本人常用的Hulu、U-NEXT、dTV、Paravi等串流,都已官方內建倍速觀看的功能。

是誰,在用倍速看劇?

2020年根據日本市調平台Cross-Marketing統計,「曾經使用過倍速播放功能」的人以20幾歲的年輕人為大宗,約有50%的受訪者表示,會用倍速觀看電視劇、新聞、綜藝節目以及電影或YouTube影片。

另外,根據Shibuya 109 lab2022年的調查,針對15到24歲的Z世代年輕人「觀看影片習慣」調查,81.3%的受訪者會「邊做別的事情邊看劇」,且超過四成的人會用使用倍速播放、快轉功能;甚至是在看過快電影、影評、劇情分析,或是網路上剪輯影片等「已掌握部分劇情發展」的前提下安心看片,文章後半段將會針對此內容解說。

倍速看劇是為了什麼?

觀眾使用倍速播放功能的主要理由無疑是為了「縮短時間」:與其浪費時間在可能不喜歡的事物上,不如將時間「最大化」。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吸收內容,成為Z世代的視聽習慣。

不同於過去人們因忙於工作、育兒與家務而覺得時間太少的「時短型」;現在追求縮短時間者主要為「娛樂型」,即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享受最多的東西。

受到疫情的影響,那些年不能出門的日子,讓 Z世代的人際關係開始朝向「網際網路」拓展。根據2022年市調公司Wacha調查,39.4%的Z世代「主要交流的朋友多在SNS和網路」,高於學校32.4%、職場與打工場合22.6%;且80%的Z世代認為「透過SNS與朋友有所連結非常重要」,有超過73.3%的Z世代認為「分享、討論熱門作品,是與朋友們交流的催化劑。」

綜上,在這個資訊量爆炸的世代,Z世代需要快速判斷、吸收時下流行的話題與新知,與網路上的朋友分享熱門作品,這是他們維持人際關係的主要方式。

難道,Z世代錯了嗎?

每當談到倍速看劇,也有許多反對意見:「用倍速看,不如不要看」、「這是對創作者的不尊重」甚至將矛頭指向年輕人逐漸「退化」。

換個方向想,在網路還不普及的電視時代,因為沒有觀看運動賽事、熱門電視劇等,導致隔天上學時無法加入朋友話題。此類同儕壓力放到網路、智慧型手機盛行的世代,不也是如此嗎?

現今網路資訊爆炸、內容豐富多樣,過去「每個人都在看的內容」已不復存在;在分眾時代,為了維繫人際關係,人們反而更需要尋找「共同話題」,而「倍速播放功能」便變相成了 Z 世代尋找「共同話題」的利器。

例如2019年,日劇《輪到你了》、《3年A班--從此刻起,大家都是我的人質》懸疑的劇情以及難以預測結局在日本刮起一股旋風。在大結局公開前,許多人為了跟上話題而以倍速播放的方式臨時抱佛腳;2021年《鬼滅之刃劇場版 --無限列車篇》成為日本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許多觀眾為了盡快銜接劇情、跟上潮流,使用倍速播放功能來觀看該系列動畫。

提供相關智權新聞
若您有智權相關新聞,也歡迎透過email連繫。

探索更多來自 華鼎專利商標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

返回頂端